新美南吉《去年的树》物哀美学的深层赏析
我们可以从情节的无常性、意象的残缺感、情感的含蓄表达三个维度,具体分析《去年的树》中的物哀美学:
1. 情节:生命消逝的“无常之哀”
大树的命运从“枝繁叶茂的朋友”到“被砍伐的木材”,再到“燃烧殆尽的火苗”,完整呈现了**“万物易逝”的物哀核心**——
它不再是静态的“消失”,而是一个“持续消逝”的过程:从树桩的残存,到火柴的破碎,再到火苗的转瞬即逝,每一次形态的变化都在强调“无常是生命的本质”。小鸟的“寻找”行为,本质是在追逐一个不断走向终结的存在,这种“明知会失去却依然执着”的过程,正是对“无常”的深度共情。
2. 意象:残缺与短暂的“质感之美”
- 树桩:大树的“残存部分”是“残缺美”的典型体现。它不再完整,却承载着小鸟与大树的过往记忆,这种“不完美的留存”,让读者在缺憾中品味往昔的温暖,符合物哀对“残缺价值”的欣赏。
- 火柴:大树被劈成“细细的小木条”,形态上的破碎感,加之火柴“点燃即消逝”的短暂性,将“瞬间之美”推到极致——它的生命虽短,却以“燃烧”的姿态完成了最后的存在,这种“短暂中的绽放”是物哀对“瞬间价值”的肯定。
- 火苗:它是大树的最终形态,“欢快地跳动”却“即将熄灭”,在“转瞬即逝”中展现出一种脆弱的活力。这种“刹那的欢喜与必然的终结”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在其短暂的美感中,感知到生命消逝的哀愁。
3. 情感:含蓄克制的“留白之哀”
小鸟的情绪从未直白宣泄,而是通过动作和场景传递:
- 它“静静地望着煤油灯的火苗”,“又静静地望了一会儿”,用“静”的姿态替代了悲伤的呼喊;
- 它“唱起去年的歌”,用熟悉的旋律纪念逝去的朋友,而非痛哭流涕。
这种“不直白倾诉悲伤,却让读者在细节中感知哀愁”的方式,完全契合物哀“含蓄表达”的特点——情感藏在行为里,让读者在留白处品味深层的怅惘。
简言之,《去年的树》没有直接讲“悲伤”,而是通过“生命的消逝过程、残缺/短暂的意象、含蓄的情感动作”,把物哀美学的“无常之叹、残缺之美、含蓄之愁”融在了每一个情节里,让读者在淡淡的哀愁中,感受到生命与情感的真实质感。
——资料搜集背景记录:2025.10.12晚读《日本的童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赵玉皎翻译)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