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评论日本的这句话,居然是拼凑的伪典
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这是中国人经常点评日本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其实并没有真实的典故,而是拼凑出来的。
一、出处与争议:并非古籍原典,而是后人拼凑的 “伪典”
-
核心来源:这段话并非出自单一古籍,而是后人整合多部典籍语句后集体创作的 “伪典”:
- 畏威而不怀德:出自《资治通鉴・魏纪》,原文是三国东吴张悌评价曹操的话:“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 强必盗寇,弱必卑伏:化用自唐代魏征论突厥的奏言:“匈奴人面兽心…… 强必寇盗,弱则卑伏”。
- 知小礼而无大义等句:未见于明确古籍,但思想源自儒家对 “礼义之辨” 的讨论(如《论语》强调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以及明清学者对 “末节细行” 的批判。
-
附会传播:这段话常被附会于《资治通鉴》或司马光名下,但《资治通鉴》全文检索并无此内容。近代以来,它被广泛用于评价日本,尤其在民族主义语境中被强化传播。
二、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对日本的观察与批判
-
左宗棠的引用:1874 年日本侵略台湾(牡丹社事件)后,晚清重臣左宗棠在《左宗棠全集》中写道:“倭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并指出日本在外交中 “重小节而轻廉耻”,印证了 “强必盗寇,弱必卑伏” 的历史逻辑。
-
文化冲突的投射:这句话反映了中日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 中国儒家强调 “礼义廉耻” 的统一性,认为 “礼” 需以 “义” 为内核;
- 日本江户时代后形成的 “小礼”(如茶道、鞠躬等繁琐礼仪)被部分中国人视为 “形式主义”,与历史上日本对侵略罪行的回避形成对比,被批判为 “无大义”。
三、深层内涵:对日本民族性的争议性解读
-
小礼的表象:日本社会以 “细节控” 著称:
- 鞠躬度数、垃圾分类、新干线准点率等,体现对规则的极致追求。
- 但这种 “小礼” 常被解读为 “工具理性”,缺乏对道义的内在认同。
-
大义的缺失:批判者认为日本在以下方面缺乏担当:
- 历史认识问题: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等。
- 国际立场:二战后依赖美国庇护,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时(如钓鱼岛、台湾问题)常追随西方,被视为 “畏威而不怀德”。
-
文化根源:部分学者认为,日本的 “岛国根性”(资源匮乏导致的生存焦虑)和武士道精神中的 “忠诚至上”,使其在历史上表现出 “实用主义” 倾向 —— 强盛时扩张,衰弱时隐忍,缺乏超越利益的道义坚守。
四、理性看待:标签化的局限与反思
-
过度简化的风险:这句话将复杂的民族性简化为 “小礼” 与 “大义” 的对立,忽略了日本社会的多样性:
- 日本有深刻反思历史的进步力量(如作家村上春树、学者笠原十九司);
- 其 “工匠精神”“集体协作” 等特质也被广泛认可。
-
文化相对性视角:“礼” 与 “义” 的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例如,日本的 “义理人情” 强调对集体的责任,与中国 “天下大义” 的普世性有所不同。批判时需避免以单一标准评判他国文化。
-
历史镜鉴的价值:这句话的流行提醒我们:
- 警惕任何国家以 “礼仪” 掩盖不义行为;
- 真正的文明应建立在尊重历史、坚守道义的基础上,而非表面形式。
结语
“有小礼而无大义” 是近代中国对日本的一种批判性观察,其背后交织着历史创伤、文化差异与民族情感。尽管这句话存在标签化的局限,但其对 “重形式轻本质” 的警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理性对话与相互理解或许比简单的标签更能推动文明进步。
——资料搜集背景记录:2025.10.12晚读《日本的童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赵玉皎翻译)新美南吉的童话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