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帝之城》:一部给整个人类的暴力反思电影

2008年第三期《天涯》上继续刊登张承志的旅日手记,张用了很多文字叙述了他在广岛的所见所闻,以及深藏其中的对核武器的抵制态度。的确,站在整个人类的道德立场上,我们应该对这种“瞬间无区别大量杀戮的,地球人类的恶魔”报以深深的恐惧和制止的。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这部电影,突然有感觉要说一些与之相关的话。

这部电影自从它上映以来在整个社会里均引起了很强烈的震动,关于它的影评或是人文讨论文章几乎在网上可以看到数不胜数,大多数文章里面都有的词汇是“暴力”“写实”“毒品”“经典”“巴西”“社会暴力”“犯罪”……等等,这也可以看得出,在当今这个时代,利用互联网的有力传播途径,人们积极主动地交流社会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等形而上的问题,不断地反省和认知这个社会的一些黑暗面。相对于过去,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不过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在知识分子或是社会精英阶层里面传播,就中国而言,这部电影的生存范围也非常窄小,底层文化对这部电影知之甚少,而且主动占据着排斥的立场上。最有说服意义的是,在央视频道里似乎只有电影频道曾对这部电影做过一些介绍。

这部电影的译名非常有意思,因为影名本身就存在着肯定和反讽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念。我对翻译影名的人非常佩服,在百度上查询之后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影名还有很深的渊源。和这部电影有关的是一个人和一本书。这个人就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他曾写过一本书,书的名字也叫做《上帝之城》。他的思想哲学里面有着“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这样的意识。“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前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后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这样的思想在他的那本《上帝之城》里面应该有所体现。

因为有了这样的先闻,电影被叫做了“上帝之城”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对比性质的理念。《上帝之城》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上很多国家共同存在的暴力问题,这部电影看似写墨西哥实际上是直指美国,这部电影的导演也是美国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比原子弹更具有毁灭性质的是人类的恶念,一切的黑暗均来自于人类自身的不道德。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在当时影响虽大,但是远不如一种恶劣品行对社会的毁害那样大,比如说暴力。

这是一部拍给整个人类看的暴力反思电影,我相信这部电影在今后电影界的经典地位不容置疑,同时我更相信现实社会里的暴力问题已经远远大过于这部电影的描述。文明在孩子们嬉笑着举起枪的时候开始创痛,而我们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要在这瞬间反省生命和社会的意义以及人类的结局。
世界上很多问题存在着,它们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即使那些引发的事件离我们很远。就像《天涯》里面某篇文章所说,在几十年后,美国人发动的那场对伊拉克的战争,终会得到公正的人类判决。但是我想说的是,反省的人绝对不能仅仅是美国人,我们这些不曾亲眼目睹战争的人也应该反省。我们的善念彼此相似,而我们的恶念也是彼此相同的。

种族,各种形式的暴力,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或许感觉不到,可是这些问题确实已经存在,而且我们人类的整体态度最终会决定人类的文明归宿。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沉思和反省,从自身做起。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那个曾经被先哲描述过,充满着美好和文明的真正的上帝之城。

96c82058cced762f0341a2d7135a219b.jpeg

以上文字来自QQ空间的日志。年轻时的稚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