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20080630
原标题:天地与仁——由武侠小说谈开去
想起这个问题,是从看了一部武侠小说开始的。
作为大陆新武侠的领军人物,时未寒在他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里,以雄奇旷达的文字塑造了一个气势宏大的武侠世界,更加重要的是,在时未寒的武侠小说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中国大陆武侠作者很少拿出优秀的作品,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洋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不能达到兼收并蓄的深度。而时未寒的出现则让对武侠期盼已久的人眼睛一亮,因为时未寒除了缺乏时间的磨练之外,在武侠的写作上已有大成,隐然一代武侠宗师的风范,其在武侠上的成就直追金古。而他的文风也日趋成熟,而且文章具备了极大的思想性和包容性,假以时日,时未寒的武侠世界必定大放异彩,而他也将会成为中国大陆武侠新一代的个中翘楚。
前天在网上看了一段徐克的电视访谈录像,对于这位香港新武侠电影的创始人,对于这位人称“徐老怪”的武侠导演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几天在公司上班的时候,闲来无事一直在复读时未寒的武侠小说。先看《绝顶》,再把《偷天弓》,《换日箭》,《破浪锥》,《裂空刀》一部部地看下去,在这个炎热的夏日顿觉心神凉爽,大呼过瘾。
尽管在当下,写作的极度自由化让太多的文化垃圾充诉在读者的眼睛里,可是心中坚守信念的作家们总还是能埋头苦写,为这个时代献上自己的深思之作。在现在的网络创作里,言情灵异玄幻修真这四个方面的作品日益增多,在各大文学网站里这些故事情节雷同,丧失人文思想的所谓文学创作到处可见。连像起点中文网和红袖添香这样的大型网站社区也不能幸免,可见其声势上的一时浩大。但是我想,风花雪月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想象,最终也都不可能代替深邃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而在最具中国特色的武侠创作上,中国的优秀作者们自觉地传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打上极具思想的文化烙印。虽然纯粹的武侠创作在当下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考验,但是我想一个真正成熟的武侠写手,自身所具备的文学修养和理性思考正是支撑他进行创作的力量。在为数不多的优秀武侠写手里面,时未寒作为大陆新武侠呼声最高的写手,其武侠作品确实有很大的可读性。
一时兴至,随意打的文字竟然和本文的主题相去甚远,不禁赧然。可是这些文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自己的地盘上还顾虑这么多干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就好,但求无愧于心和快意的人生。
有关“天地不仁”的语句,昨天在时未寒的《偷天弓》里有看到。在《偷天弓》第三章里面时未寒写到了许漠洋,杨霜儿和兵甲派传人杜四一行三人,在去笑忘山庄路途中经过幽冥谷的时候,发现了英雄冢。时未寒如此写到三人刚见这四个字时的情景——“三人踏上石桥,石桥直通到一间白色的小亭子前,就着微明的天色,亭上的大字陡然映入眼睑——“天地不仁”!亭子内没有桌椅几凳,赫然便是一座青黑色的坟墓。亭檐下居然还挂着一串银色的风铃,就着晨风摇晃,更是凭添一份神秘与诡异的气氛。”读到这里,联系《绝顶》系列小说,我对于这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且陷入了深思。
天地和仁的关系,最早的阐述者,也是给后世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写的那句话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参见《道德经》第五章)。
在百度知道里查这句话的含义,却感觉解释的不尽不实,在这里想说一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因为中国古代文字稀少,很多古文字词都有数个含义,具体到这里,关于“天地”和“仁”的概念,我直接想到的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和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的那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天和地,表层意义上指的是苍天大地,深层里却是指社会,命运,以及人类社会的道德价值等形而上的东西。在“天地不仁”这句话里面,我认为是指命运更为准确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的“仁者”的含义是仁慈的人,具有善良,怜悯,宽容,自省等一切美好人性的人。显然,拿这个定义来看“天地不仁”里面的“仁”的话,联系实际情况我认为很不可取。因为在我看来,“天地不仁”里面的“仁”指代的含义是“公平,正义”。
为什么会这么看呢?因为现实生活里我们总能发出“命运不公平,天理不正义”的感慨。英雄者无用武之地,文人者总怀才不遇,红颜者大多漂泊薄命,力少者总是弱肉强食。在武侠的世界里,总是可以听到“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此类的悲叹。因为我们在现实里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总是在不经意间对命运的公平和正义的存在感到疑惑,感到质疑。拿“梁祝”为例,众所周知梁山泊和祝英台是一个爱情悲剧,可是历史的真相又有几人知道?“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资料来源:百度知道。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4011.html?wtp=tt)。可见,作为杀富济贫的女侠祝英台的下场,是很悲惨的。而历史上,屈死冤死的人又有多少?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害死在风波亭,而秦桧却享受荣华富贵后安寝后世;劳苦大众辛苦终生尚且不得温饱,而奸邪富豪却为何能饱食终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惨淡现状的生活,让有良知的人总是满腹抑郁,心情万般感慨萧然。
不但中国先贤在著书立说的时候,对命运和人生发出感慨,外国的先哲们也做如是说。但丁在《神曲》一书里面,清楚明白地把人世间命名为“炼狱”。人世间是经受无数磨难,存在诸多不公的地方,真正的美好居所不是在人世间而只在天堂。这也可以看出,人类一切伟大的人在拿起笔书写的时候,总是不能避开“命运和人生”的这个话题。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充溢着悲剧,而悲剧的来源就是人类自身的命运。命运的不公和正义的缺失,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只能感觉到压抑和愤懑。
对于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些人,对于在传统儒家精神控制下的社会大思想里面的那些人来说,老子在《道德经》里面的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似乎有点偏激,过于走极端了。可是在继承了中国古代各种思想的武侠世界里,相对于佛和儒,道家的思想则有者更加宽广的人性舞台。老庄的精神之火,只是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里稍微黯淡了一些,并在唐代的传奇话本里成功引燃延续,直至现代的武侠世界里势成燎原。
古龙在那部《风云第一刀》里面,开头就如此写到,“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烘炉,熔万物为白银。”这也是“天地不仁”最佳的注脚。纵观李寻欢的一生,其实正应了“天地不仁”这句话。作为爱情上的失败者,李寻欢一次次地在逃避中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李寻欢和林诗音的每一次相见,对于李来说都是痛彻心扉。相爱,直至成刻骨铭心的伤痛。我想每一位读者都忍不住替李寻欢质问苍天。还好,古龙大侠的心中,对于这个世界至少没有彻底的绝望,因为他转而把小李飞刀当成了人世间的“正义”的化身来写。这样就避免了整部小说里的黯淡色彩。这也正是古龙的高明之处,人生,就是在幸福里品味痛苦,在成功中悉数失败,在愉悦里感慨无奈。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到,上帝死了。生于十九世纪的尼采终于悟出了“上帝死了”,却不知在中国的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那本薄薄的《道德经》里写下了“天地不仁”。我们可以看到,远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哲人的眼里,天地已经不仁了,天地代表的公平,正义,善良和其他一切正面品行均已丧失殆尽。论思想,中国的先哲远比西方要深刻的多,要开明的早。关于“上帝死了”这个概念,韩少功在《夜行者梦语》里面有着最为精辟的结语。他说,“尼采说:上帝死了。对于有些人来说,上帝死了,人有了更多的责任。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上帝死了,人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周围拥挤着的这些无神论者,其实千差万别。”
仗笔行走在武侠世界里的人,在我看来是有很多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这其中时未寒算是一个。在《绝顶》系列武侠小说里面,他完美地继承了中国先贤老庄等人的思想,笔下塑造的书中人物都具备了人性的复杂,且随着故事的发展,目标直指最初的意图,那就是以大手笔来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悲剧写意画。在《绝顶》里面,林青和明大将军在最后的决战中,终于为了他所追求的武道而牺牲了性命,每当读到此处我都不禁扼腕叹息。天地不仁的想法再次现于脑海。是的,心怀正义的暗器王林青英年早逝,让他的红颜知己,蒹葭门门主骆清幽黯然此生,这岂不正是命运的不公么?反观手握兵权,心怀大志的明宗越明大将军,从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我相信在时未寒日后所写的续篇当中,明大将军的下场也同样悲惨。虽然明大将军神功盖世,壮志滔天,也难逃命运的捉弄。
平等和自由,行侠仗义,和命运做不屈的抗争,为国为民的侠义道存留于武侠世界里,这就是为什么武侠小说会历经数百年仍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虽然,现实的生活永远是一个“天地不仁!”的生活,但并不妨碍我们在武侠的世界里,做那些属于心灵的青春之梦。
以上文字来自QQ空间的日志。年轻时的稚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