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20090121-12
原标题:信有思
长时间以来,写些关于文字本身和书信的文章的念头,一直存留在心里。不为别的,只为对手写文字的深深挚恋,对陪伴自己整个青葱岁月的书信的太多感怀。
虽然在脑海里已经反复预想了无数次,但当我端坐在电脑跟前,面对着空白的电子文档时,对于如何成此小文还是犹豫再三。近乡情更怯,或许在面对自己真实情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这般地拘谨,以至紧张惶惑。但既然生活在继续,那么我们就应该拥有缅怀往昔的勇气。所以,请允许我以拙劣的文笔,开始自己的心路历程。
行文伊始,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爷爷。如果没有他的严格轨教,我就不可能写出一手好字来。爷爷对我这个长孙从小就是期望很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着重引导我在文字上的兴趣。我家祖辈务农,爷爷很希望儿孙们能够读书认字,做个文化人,不必受农耕劳作之苦。虽然我也有妹妹,可爷爷却因为重男轻女的老观念,对妹妹的管教远不如我。
爷爷非常重视写大字,也也殷切期望着我能够写一手好的字。大字或称为大楷,也就是毛笔字。爷爷对于毛笔字的书法,是抱有一些功利态度的。在偶尔的闲谈中,他会对我说,咱县城的某某,就是因为写了一手好字,所以经常被请去写招牌,并以此发家聚财。将来你要是能写一手好字,那就多一门手艺了。爷爷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在业余时间里敦促我练习毛笔字。那时候的农村条件艰苦,爷爷给我买来大大小小的廉价毛笔,让我端半盆清水,在水泥的地板上写清水字。这样的练字一般都是在夏天,写的字很快就蒸发了,然后就可以接着写,这样就省下了纸张的费用。爷爷去了新华书店,给我买回了毛笔字的字帖,让我比照着模仿练习。
爷爷虽然很希望我能写一手好字,但他并不逼迫我,所以我在练字的时候心情很愉快,没有什么压力。而且自从上了初中,因为学业压力大,所以爷爷就不再让我练字。只是我在闲暇时间,偶尔来了兴致,找出笔墨写写字。有时候会被爷爷看到,他就会显得很高兴,这样的话我就会更加认真地书写起来。比起爷爷的功利心理,其实我没什么想法,只是兴趣使然,加上不忍让爷爷失望。
现在想来,或许正是因为爷爷的宽松,才让我对写字始终保持了兴趣,让我对手写的文字有了特别感性的认识,进而对书信有了近乎痴情的依恋,也最终在我的性情上铭刻了古典美倾向的印痕。屈指算来,爷爷已远离人世多年,但当我提笔写字的时候,偶尔脑海里会闪现出爷爷的音容笑貌,宛然如生般,那么亲近。这时我的心情,唯有黯然的追思和深切的遥念。
虽有爷爷的指引,我的字却也写得一般,根本无法和书法家相比,只是比同龄人稍稍好一些。少年时太过于贪玩,并没有下太多的功夫去练字,现在想来比较后悔。但练字的经历于我也算是个不小的财富,而这在我中学时代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上了初中,然后是高中,在班里我的字还算可以,所以在中学时代颇有用武之地。课堂之上经常在黑板上帮老师板书,抄作业题;在校园的墙壁上出黑板报的时候,也经常看到我的身影。总是在满头大汗地忙完之后,看着自己手书的字,心里感觉很有成就感,这时老师和同学们或投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我内心里会有极大的窃喜。我开始认识到,原来手书的文字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多的快乐,于是就在课余的时间里试着写日记和书信。
写日记是件非常需要耐心的事,在这方面我基本算是失败,因为我太懒惰了,没有耐性天天写。但我对书信却真正热爱起来,并由此贯穿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
以书信的形式交结朋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叫做交笔友,这个说法好似至今仍未改变。那时候,还在上初一年级的我,对交笔友产生了兴趣,积极结识了很多笔友。书信充实着课余生活,年轻的心荡漾在写信收信读信的快乐中,给当时贫瘠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一丝艳丽的色彩。
对于书信的感想,可说是对散发着墨香的岁月的感怀,对那些悠远至古典诗词的生活的念想。那些发黄的信件,静静地躺在书柜深处,了无声息地沉默着,正如我们现代人对古代历史的隔膜一样。书信给诗情画意的古代生活以最优美的注释,给整日坐在电脑之前,用冰冷键盘打字的现代人以最漠然的感觉,只有片刻的悠闲时光里,我们才会怅然于浪漫诗情的远离心绪中。
书信最具有古典的美。多如繁星,灿若天河的中国古典诗歌里面,关于书信的描述或是真实感人,或是极富诗情画意。“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近乎直白的叙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信在古代生活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此以后,鲤鱼就成了书信的代称。“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这是对远方亲朋最殷切的思念之情。“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想念的人不在身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拿着书信反复读着。这时候,距离会更加让彼此真心相惜。而有关书信最优美,也是最缠绵的诗词,莫过于晏殊的那首《蝶恋花》了。“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短短十几字,却道尽了恋人们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以及无奈的忧愁思绪。书信对于情人来说,是帜热恋情的最终寄托,而对年迈白发的老人们来说,一封报安的家书,或许就是在人生最后时刻的尘世眷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那个叫杜甫的老人,在写出这些字时候的心情,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痛彻心扉的感情呵,这时的书信,所代而指的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至爱亲情。
关于信的遐想,实是太多太多。从刚开始的写信,就足以让人悠然向往。和坐在电脑前冷静地打字不同,写信是一种绝对的倾诉。倾诉的对象,则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或是最倾慕的人,而倾诉的方式则是因人而异。在夜阑人静的夏夜,燃一柱淡香,铺开素白的信纸,握起芊细修长的笔,凝神半晌之后,脑海里远方的那个人的影像越来越清晰,而自己的情感则因思念而越来越沉积。终于,满腔的思绪幻化成优美的文字,或活泼,或深情,或张狂,或含蓄,或幽默,或沉稳,根据写信人的性格而各有其趣。写信这个行为,本来就具有非常浓厚的古风,有着最易打动人的古典情怀。
信已写完,怀着对陌生人的信任,它终于抵达了远方某人的手中,开始了被读的过程。相对于写信时的浪漫,读信这个行为则充溢着内心情感的流动。接到远方友人的来信,心情是激动异常的,因为这不但证明自己在茫茫人海里并不是孤单一人,而是有人时时牵挂着的;而且也是自己远方的好友平安的最好凭据。读信的时候,心情是欣喜的,是急迫的,有种面对未知的期待感,而高于生活层面上的书信阅读,则会充满别样的感情。喜欢郭在荣的电影,在那部堪称爱情经典的《假如爱有天意》电影里,孙艺珍扮演的那位少女,在那间温馨小屋里,就着窗外明媚的日光,打开母亲遗留的书信默然而读的时候,整个画面充满了淡淡的怀旧情调,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正是在解读母亲的书信那刻,动人心弦的剧情故事正好悄然展开。郭在荣是个绝好的导演,在他的镜头下,怀旧的感觉被发黄的旧信件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的确,如果想表现对往事的追忆,那还有什么比读信这个行为更加生动形象呢?
有时候在电脑前打字或聊天久了,内心总不由地产生隐隐疑惑。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每个人都用一样的字交流,都说着一样的话,千人一面的状态让我对网络产生了深及至骨的怀疑。一排排冷冰的电脑字排列在自己眼前,正如一张张冷漠且没有思想的面孔,木然地盯着自己,这是种由外向内对自身环境的恐惧。和电脑上方正的字不同,书信中的文字都是人手写就,可以切实地察觉到书写人的性情脾胃。
手写文字,是个简单到让人心安的行为。在我身上,总有着休谟式的怀疑主义人生观,对周身的环境异样地敏感和不信任。每次在电脑跟前打字,我总是没法放松心情,总是时时担忧一些诸如万一没电了怎么办?如果网线断了怎么办?如果我的博客不稳定了怎么办……等等类似问题。这种病态的怀疑让我没法专心思考问题,让我对现代式的电脑写字方式始终感觉巍不可汲。相对的,手写文字则是十分的安全。无需太多的设备,只要一张纸,一支笔,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即可。桌椅纸笔都是很稳定的事物,你坐在桌前,只需要伏案疾书即可,不必担忧有其他问题会影响到你的写作。虽然没有查证,但我相信目前绝大多数的作家,在日常写作的时候还是会选择传统的纸笔书写。相对于受太多局限的电脑式写作,传统意义上的纸笔书写则以最大限度地让创作者在书写过程中保持了身心的自由,从而倍感安全可靠。手写文字,简单到了极致,也古典到了极致。
信有思,其实就是对于书信,对于手写文字的一些随感。因为自己是个容易怀旧的人,所以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书写方式会偶尔缅怀。漫长的充满着浪漫情怀的农牧时代已经结束了,烽火的战火硝烟和瑰丽的古典诗词也相继在人类的历史谢幕,岁月的变故总是在文明迁移的不经意间。或许,在未来的某天里,书信这种事物,以及手写文字的行为,将成为历史的绝响,并在追忆中黯然成灰。
以上文字来自QQ空间的日志。年轻时的稚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