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20090522
原标题:我们为何而博
高中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三毛。买了三毛全集,在秋日午后的藤椅上慵懒地看书的感觉使我非常惬意。很喜欢三毛的清新,曾经把那些如散落的珍珠般优美文字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摘抄本上,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自己最喜欢的那段。
在《亲爱的三毛》一书的开头,三毛就这样写道:“在这个日渐快速的时代里,我张望着街头,每每看见一张张冷漠麻木,没有表情的面容匆匆而过,我总是警惕自己,不要因为长时间生活在这般的大环境里。不知不觉也变成了那其中的一个。他们使我黯然到不太敢照镜子。”
写文章的那个女子早已离开尘世,但文字中所述的感觉却时常映照在我的内心。这些年来心情逐渐平稳,对于三毛的文字也不再时时提及,但将近一年的写博生涯,让我不得不再次想起这段文字,因为我似乎又一次面对着情绪上困扰。这段日子里我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为了什么而写博客?特别是对于独立博客来说。
我这样想是有原因的,因为现在很多独立博客都面临着问题:过分的技术化和生活化,还有重复化,让很多博客失去了原创意义或显得太过随意。
爱因斯坦说过,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这一点表现在独立博客上尤为明显。架设过独立博客的朋友都知道,在建博初期,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都和网络有着关系:打听哪家的虚拟空间比较好,通过网上支付购买空间和域名,域名解析设置,选择最好的博客程序,上传网站文件,用文本编辑器修改代码,用PS修改图片……经过一系列辛苦劳作,自己的独立博客总算建成了。这时候感觉比较孤单,又要想办法提高自己博客的人气,就去别人的博客拉友链,或研究网站推广软件,或登录各大搜索引擎;看到周围的人对PR值都很关注,所以自己也经常去站长站查询自己博客的PR值,看看反向链接什么的;或者想关注哪些人访问过自己的博客,就去申请网站统计代码,然后就经常去查看查看……能够说这些事情,其实都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建博的道路上我越走越远,终于在某天午夜梦回才感觉早已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在用免费博客的时候,无论是新浪博客,歪酷博客,live空间还是其他博客,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基本上不会为博客自身担心,因为博客程序的维护工作是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做的。我只需选个模板,然后直接开始写日志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知道什么代码源码,不需要担心空间不稳定,只要专注写文字可以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无视网络技术,转而在自己的思想,情趣,爱好等领域努力耕耘。
我歪酷博客的名字叫“守望灵魂”,这来源于我喜欢的一本书,在当初使用免费博客的时候,我就只是想着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是想利用博客圆我儿时的文学梦。如果还有时间,那就在博客上展示下自己拍的照片。这就是我写博的所有理由。博客是用来认真码字的,当时的想法就这么简单。
但当我拥有了独立博客,却发觉自己的兴趣在架设博客过程中,因受到和网络技术有关的大量活动的影响,而偏离了当初的轨迹,转而热衷于网站建设了。我看文学书籍的时间少了,却可以因为查找一段小小的代码,在电脑前耗费半日;我外出做运动的时间少了了,却可以因为查找漂亮的模板,而大费心思搜遍网络;生活中令我感动的细节不经常关注了,却可以因为注册到一个域名而沾沾自喜。在别人博客上网络技术相关的文章跟前总是徘徊流连,甚至不惜大费周章地连图片一起转载到自己的博客上。
就这样,时间长了才发现自己博客里堆满了与网络技术有关的资料,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篇小文则记录了吃喝拉撒等生活零碎。虽然自己的真正兴趣埋没在博客里面,看着一大堆冰冷的技术文献自己也感觉不是滋味,但每和朋友谈起来时,还总振振有词地说是为了勾引蜘蛛,增加自己博客的人气。
这时候就该琢磨着写点自己的文字了。为了表明自己的独立博客还是坚守原创阵地的,于是就把原汁原味的生活搬到网上了——某月某日和某某朋友吃饭啦,某次外出旅游啦,和某同学闹别扭啦……实在无事可写了,就干脆把柴米油盐搬来,再过几日又坚持不下去了,索性开始写“某日看见两只小强,一只母的一只公的”之类的火星文。再不就是转载生活类文字,以示自己博客贴近生活有“个性”。美容化妆,皮肤保养,明星八卦,科技趣闻……只要不是网络技术方面的都能拿来一用,博大家开心一笑,至于文章,则是全盘照抄。
关于博客转载这件事,我比较赞同04年一篇文章里的观点。“现在很多所谓的博客,已经把自己的blog变成了转载地,看见别人的博客上有好文章,就转载过来,有好的图片,也copy过来。有些人不但不做出处的link,甚至连出处都不写,这是一件让人感到恶心的事情。转载,确实是博客的一部分,但是,转载是要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的,千万不要盗用别人的风格、盗用别人的图片而不通知对方,否则,将会被博客群剔除,因为你没有资格做博客。……一种很好的方法是,不要完全转载别人的文章,如果觉得别人的文章写的不错,或者对他的文章有意见,那么,你可以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一段,然后注明出处,做上链接,然后进行自己的评论,这样一来,不但更新了博客,也把博客变成真正的心情记录所。”(《老博客现身说法: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博客》)
写博客的时候,我从不轻易转载别处的文章。比起转载到博客,我更喜欢将文章放在QQ邮箱的记事本里保存,这照样可以随用随看。我博客“习悟新知”分类下仅有两篇转自网络的文章,而且都已写上了资料搜集按语。
余秋雨在《无网生活又一年》里说道,“不上网,是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把持方式。因为生命是由“时间”和“注意力”组成的,而最有可能夺去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就是信息的洪水。信息看似重要,其实未必,百分之九十九是消耗性的。它会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你占有了它,其实,恰恰是它占有了你。”虽然私下里认为余大师不上网的原因,是不屑和老百姓平起平坐,外加他也知道手写的稿子才能挣到钱,但不否认对于网虫级的人来说,上面的话也不无道理,特别是对于独立博客的博主们。本来自己的职业和网络毫无相干,而且情趣也不在此,偏偏因为建了个博客而沉溺于网站技术,淹没在网络的信息洪水里不可自拔。
现在日常上网,我所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文字,每星期做两次网站资料备份,偶尔到几个朋友的博客上,看看他们生活相关的日志,写个回复。我刻意回避很多事情,听歌看电影聊QQ都极少,偶尔也看看其他网友的博客,但发现大多数都和我上述的类似,博客里充斥着网络技术和生活流水帐类的文章,这时候不论再怎么精辟再怎么有趣,我都会强行命令自己关闭网页——因为我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自己博客写完日志了,实在闲极无聊,那就关闭电脑,去做些其他有益的事。
我为何而博?在想这个问题,特别是看到这么多面孔类似,冷冰麻木,碎屑纷飞的独立博客后,我更想认真地拷问一下自己。思考良久,感觉这么说还算可以:我写博客,是为了自己的情趣,是饱含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思考,博客是我的网络精神家园,用来记录我人生中不同于现实的某些轨迹。这轨迹,是灵魂的轨迹,透过博客这面窗户我想发现另外那个突然的自我。
或许还是用三毛的话来说更加贴切。就在本文所引的三毛那段文字后面,她紧接着这样说,“也许,透过书信呼应的方式,加上声音,我们人和人之间,所竖立起来的高墙,能够成为透明的,或说,不必那么晶莹剔透,或而有些光线照亮一霎那间幽暗的心灵,带来一丝欣慰,然后再不打扰,各自安静存活。”现在的时代已逐渐把书信淘汰,在新兴的沟通方式中目前博客占据着重要地位,当然还有手机,电子信件,QQ……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更无论用何种形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永远是需要真诚以待。
我们为何而博?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心灵”。在此,我也愿意把博客当作是和自己内心交流的工具。博客需要我们不受干扰地用心来写,朋友们也需要透过博客看到真实的你,而不是一堆堆数据资料或鸡零狗碎。这对于所有的独立博客来说,可以说有着无比巨大的阻力,因为人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以上文字来自QQ空间的日志。年轻时的稚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