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不要质量好的。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在广州创办了某国际经贸公司,现在忙得不可开交,但偶然也会写写博客。前天在她的QQ空间里,看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我同学写到,一个外国老板向她咨询,问她有没有某型号的螺丝钉,他急需大批现货。我这位同学回答说,这种型号的螺丝钉有是有,但质量上和这位外国老板指定的有些出入。外国老板指定的是质量低劣的螺丝钉,可我同学提供的螺丝钉却是质量非常良好的。当我这位高中同学询问外国老板是否考虑购买这些质量上乘的产品时,这位外国老板则是大摇其头,“NO,NO!”他当即就这样说了,“我们只要质量差的,不要质量好的。”我同学有点奇怪,就问其缘由。这位外国老板也相当友善,直接就回答了,“质量好的产品可以使用很多年,但是我们赚不了太多的钱;而质量差的产品使用时间短,我们可以赚到更多的钱。”外国老板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而最后,我同学当然也没能和这个外国老板做成生意。

同学的这个故事很短,而我也是一笑而过,除了有感于老外的那份小聪明外,也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这段时间来,电视媒体上一直在播报“四川公交车自燃事件”,很多学者教授在镜头前都是高谈阔论,试图解释这一事件的成因。当我在看的时候,不知怎的就突然想起了同学经历的这件小事。“我们不要质量好的”这句话,似乎也可以为公交车自燃事件做一个小小注脚。

很多时候有很多人,都会想到“我们不要质量好的”这句话。做生意的商人会想到这句话,因为质量差的商品价格更低,价格上更具备竞争力,会讨好消费者,而且质量差的商品使用周期会很短,这样对于商人来说,更是个好消息,毕竟商人的最终目的仅在于牟取暴利。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都很关注商品的价格,很多时候也会想到“我们不要质量好的”,因为质量好就意味着价格上的昂贵,很多时候对于价格昂贵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都会望而却步,而相对低廉的同类商品则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虽然这些商品质量上并不能得到保证,毕竟在中国有钱人还只是小部分,大部分还是工薪阶层。消费者最终决定市场的去向,而只顾眼前利益、“斤斤计较”的消费者还是不少,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中小城市会涌现那么多的“两元店”、“一元店”,为何在夜灯下会有那么多的地摊小贩等现象。虽然这些地方的商品大多都是质量低劣,粗制滥造,但相对低廉的价格还是会让广大消费者趋之若鹜。

既然商人和消费者都这样想了,那么整个市场就出现了“低质效应”,其具体表现就是:越是质量低的商品,则越是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越是质量低的商品,则越是商人们追捧的对象。而作为整个市场的监督者——国家政府机构,也未能发挥出其本身的作用。为了追求消费水平那些提高的数据,为了显示自己在任时的功绩,甚至为了中饱私囊一己之利,为政者对于低质商品攻陷市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做好宏观的调控而是任其发展。

二十年前中国的商品是“优质”的象征,而二十年后中国的商品却被贴上了“水货、劣质品、破烂儿”等标签。二十年前中国周边的国家以买到中国货为荣,二十年后这些国家却一见到“Made in China”就退避三舍。而电视上时常报道的“豆腐渣工程”,如“大桥断裂”、“房屋倒塌”……乃至前段时间的“三聚氰胺”,现在的“公交车自燃”,这些事件无不牵扯到劣质产品这个概念。试想当初四川公交运输公司在购买车辆的时候,竟然不配备安全锤等安全设备,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出于“能省则省”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换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做是“我们不要质量好的”。

从一句“我们不要质量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经济社会里我们的道德和理智上已有所缺失。在这个全民皆商的商品时代,这种只为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大局的做法,势必会将我们的社会拖向灾难的泥潭。“只为优质生活”的我们,却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劣质商品的环境里,这对于人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为了明天的幸福美好,“我们不要质量好的”,可以休矣。

2009年6月10日 初稿于遂平沈寨乡田堂村

faf70e5e78f4184dc0fb71c5fd8dc1d0.jpeg

以上文字来自QQ空间的日志。年轻时的稚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