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了一个栏目“心理”,在这个栏目里,我要码一些关于犯罪心理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的字。

    自从有女儿后,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也买了一些书来读,比如《犯罪心理学》、《幽微的人性》、《教育漫话》、《心理营养》、《周国平论教育》、《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等。我很佩服写书人的理念,当然,我也有疑惑,或是不敢苟同的时候。每当观察某个社会事件时,我常常会想起书里的话,结合着我自身经历,就会得出一些看法。这些看法可能不成熟,但终究是我内心的想法。所以把这些记录下来,留个纪念。

    今天聊聊吴谢宇。信息时代,普通的社会事件传播速度已经很快了,而将“北大才子、学霸、杀人犯、弑母案、诈骗144万、和性工作者久居”这些词联系起来后形成的社会大事件,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目光。在抖音快手这类的短视频网站,搜索“吴谢宇”关键词会出来一堆相关视频,大多是对吴谢宇弑母案的案情陈述,及作案动机、犯罪心理的分析。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人人能够针对吴谢宇案发表意见,这对于普法教育有帮助,也意味着中国公民的法治观念在整体提升。我也跟风,从家庭教育方面对吴谢宇案说几句。

    昨天从网上找到了《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这本书,PDF格式的文件。我翻看了一下,书写的不错。以调查报告的方式,配上纪实风格文字,从人居环境到案件复述对吴谢宇弑母案做了详尽描述,这对于研究吴的犯罪心理,是很有帮助的。

    书中的时间轴是我最感兴趣的,通过时间轴方式对吴谢宇家庭大事件进行的梳理,阅读起来很直观,让我在短时间内了解了吴家三人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吴谢宇的家庭教育环境。

    《幽微的人性》这本书的封底,赫然写到——“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社会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当这个成长环境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李玫瑾老师这席话,鞭辟入里,可当做分析吴谢宇弑母案的最精彩言论。

    吴谢宇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人格的缺失和道德的沦陷,而人格缺失和道德沦陷,这又和吴的家庭教育失败,有着因果关系。有着不幸童年的人,未必会成为罪犯,但所有的罪犯,都有着一个不幸福的童年。正因为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才导致罪犯错失了形成健全人格、良好道德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在人生中是唯一的。诚如李玫瑾老师所说,等到了后来再去教育,那是没有用的。

    吴谢宇在供述犯罪动机时,说杀害母亲是不想母亲再痛苦地活下去,而母亲之所以痛苦生活着,是因为吴谢宇父亲的去世。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第一,吴谢宇有着“爱你,所以要杀死你”的道德逻辑。第二,吴谢宇性格里有偏执的一面。母亲到底是否痛苦,他已经替母亲做了选择。第三,吴谢宇对自我的认可度,非常低。“我的存在,不能让母亲感到幸福”这是吴谢宇供词里的深层含义。

    先说第一条。“爱你,所以要杀死你”这样的道德逻辑,对还是错误?正常人都知道是错误的,这也是大众对吴谢宇的性格比较迷惑的地方。道德、人格、共情能力共同作用下会形成性格,那么吴谢宇犯下如此弥天大罪,他在道德、人格及共情能力方面是如何缺失的?纵观吴谢宇的成长史,他青少年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体现在对吴的家庭教育中道德底线认知的盲区,及对共情能力培养的缺失。

    儿童的家庭教育中,但凡有关道德,除了让孩子认清“对”和“错”,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常人的思维,而且还要培养孩子正常的共情能力。拿刀杀人是错的,但正当防护时砍伤砍死别人,是对的。同样是用刀杀了人,如何界定对和错,是家庭教育里有关道德教化最为重要的一环。“同情人可以,但不可以因为同情人,而再去伤害别人。因为我知道,让一个人幸福的方式都很多种,我会认真思考哪种方式适合你。”像这样的观念,应该在孩子处于幼年、青少年期间就尽早、妥善地灌输进去。

    人从野蛮进化而来,骨子里潜伏着恶。虽然成年人的内心被太多禁锢,但道德是约束人行为的一大法宝。道德是禁锢内心魔鬼的坚实壁垒。很多成年人在紧急关头的低情商,其实是因为内心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力。情侣因爱生恨捅死对方、母亲跳河将孩子绑在身上……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别人,这样的事情不少。

    很多日本动漫里,很多影视桥段里,都有着“因爱而伤人”的故事。这些情节看似感人,其实有违伦理道德。很多青少年接触了这些东西,但又辨别不了,日后一旦遇上类似状况,脑袋一热就会去模仿,最终酿成大错。

    吴谢宇性格里有偏执的一面。供词里,他认为他的母亲是痛苦的,所以他要帮母亲解决痛苦。但吴谢宇是有着强行将自己的意愿,加给母亲的嫌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道理,吴谢宇是无法理解的。谢天琴性格内向、保守但未必痛苦。即使失去了丈夫,但家里有两套房、自己工作稳定且孩子学习优秀,又已拿到出国的名额,眼看孩子就要有美好未来,这时候的谢天琴在精神上是否真的存在痛苦? 吴谢宇感受到的母亲痛苦,是否和谢天琴本人感受的痛苦保持一致? 这些都是疑问。

    吴谢宇在人前人后的表现不一致,有的人称之为“讨好型人格”,而且根据吴谢宇弑母前后的举动,已证明吴谢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所说的话,都要谨慎辨别。

    吴谢宇之所以说“爱人,所以要杀人”,在我看来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道德底线、共情能力的丧失,要么是掩盖真实意图的谎言。他杀害母亲的真实意图,除摆脱母亲的控制外,还有就是释放自己压抑的天性。吴谢宇弑母后表现出来的天性,是对物质社会的享受,以对男女性爱的沉溺。如果收敛些,其实这也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的天性而已,但吴谢宇弑母后,心态已发生了变化,将正常的人欲需求变成了报复性消费,事实证明也足够疯狂:短时间内挥霍掉140多万。

    第一个可能,说明他尚且心智未开,愚昧无知,甚至有些日漫里主角那样的“孩子般的单纯”。第二种可能,结合事发后的种种行为,足以说明他是个虚伪的人。在《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书里我看到了吴的字迹,一笔一划很端正(稍微倾斜),给人的感觉有些幼稚。所以我分析,吴谢宇说出这样的供词时,既掺杂着道德缺陷的幼稚,又有一些人情世故的虚伪。而这利己主义的虚伪,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但无论怎样,吴谢宇性格里是存在偏执的一面的。不疯魔不成活,吴谢宇能做出如此惨烈血腥之局,绝对有一些偏执在骨子里的。

    吴谢宇对自我的认可度低。结合当时环境,确实是有这种可能的。

   上大学后,虽每天和母亲通电话,但实际上吴谢宇已接触外界了很多。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生活多么宽松。在如此宽松环境下,人的欲望会被释放出来,吴谢宇案有个很大的细节,就是吴谢宇和手淫。频繁的手淫激发了世俗欲望,也抵消了学业上的激情。吴谢宇在北大学业后期,成绩显著下滑,甚至收到北大的学业警告通知书。

    手淫,除了让吴谢宇身体上感受世俗欢乐,也意味着在精神上的逆抗。吴谢宇在精神上在对抗什么呢?他在对抗他的母亲。在吴谢宇看来,母亲谢天琴性格保守古板,从小到大对他的生活进行了严密的控制。这种控制是让一直处于学霸地位的他无法忍受的,因为母亲和他在生活上捆绑在一起,他和母亲早已成了“两生花”,不但生活纠缠在一起,连性格也被母亲影响。

    谢天琴从小主持家务,照顾瞎眼二老,“生活上必须是我说了算”这样的心理导致谢天琴性格上有强大的控制欲。性格保守再加上老师的身份,这让谢天琴的控制欲强过任何人。吴谢宇需要有个心理宣泄的出口,从精神上摆脱控制。最终他选择了手淫。

    对肉体的迷恋是人的天性,但遗憾的是,在吴谢宇人生最关键的时候,他错失了正确的性教育。这就要说到吴谢宇的父亲了。在吴谢宇14岁那年,他父亲病逝。据说他父亲和单位里的一位女同事有染,由此看得出,吴谢宇父亲在性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但在对吴谢宇的性教育上,因为他的去世和妻子谢天琴的保守,最终导致教育缺失。

    中国人在性教育这方面,总是隐晦甚至压抑,而性教育的缺失又导致中国很多孩子,直至成人都尚不能树立起正确的性价值观。中国的青少年,有不少是通过手淫来认识性的,而手淫绝非好的性教育方式。在这一方面,外国的家庭教育家们比咱们做得好,当然随着中国公民的文化水平提升,中国家庭里的父母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关于性的正确教育。

    无论是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里,还是在李玫瑾《幽微的人性》里,都谈及了儿童的性教育。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性教育不可过早,但必须有,而李玫瑾认为,在12-18岁之间针对青春期孩子的性冲动,应该「疏大于堵」。具体做法涵盖了: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利用生活场景渗透教育;借助媒介进行价值引导等。

    在《心理营养》这本书里,林文采也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岁前不能缺少母亲的陪伴,而十岁后不能缺少父爱的陪伴。

    很不幸的是,吴谢宇在14岁失去了父亲。如果父亲健在,能够在吴的青春期及时对其施行性教育,那么完全有可能将吴谢宇对性的渴望转化成生命的正面动力。

    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韩国人、日本人在实际执行方面,比中国优秀。在日韩,学校里的生理卫生课会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性教育。这一细节甚至体现在影视作品里。在韩国电影《珍妮朱诺》里,就有大量的电影片段来描述这个,当然,其中增添了一些喜剧的色彩。但毋庸置疑,能把和性有关的东西大大方方展示给观众,这本身就已经是现代教育里的进步。

    再来看吴谢宇。从中学时代吴就被同学们称之为“宇神”,但在北大,心理是承受巨大的落差的。北大里的同学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家庭条件更富有,有些肯定还交上了漂亮女朋友。反观吴谢宇,他从小在学校就只有学习陪伴,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学校的成绩。从高中时代万众瞩目学习明星,到了北大非但遭遇成绩低谷,而且连日常生活也被母亲控制,虽 GRE 考试中取得全球前 50 名的高分,也拿到出国留学深造的名额,但家庭条件拮据,所以出国也是遥遥无望。……“父亲病逝后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与母亲过度控制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可能共同导致了他的行为失控。尽管前期学术表现堪称 “天才”,但极端的心理扭曲最终使其学业与人生轨迹彻底崩塌。

   所以,在杀害母亲前,他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带给母亲幸福的。所以他才会寻找其他“让母亲幸福”的方法。即使聪明如宇神,最终还是看不破人生迷雾,最终还是选择了“杀死母亲”这个方法让其“获得幸福”。

    最后总结,从家庭教育经历来看,青少年时代的吴谢宇,在爱的教育方面确实是有缺陷的。这里所说的“爱的教育”,不但是道德底线、人格形成及共情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相对隐晦的“性教育”。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所处的社会困境,最终导致吴谢宇的性情扭曲,演出了这惨绝人寰的弑母悲剧,并由此走上了一条人生不归路。

 

b62bda481450c44d4dd07c28e40fd40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