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被遗忘的香草

昨天是端午节,一个只属于缅怀的日子。

打开书橱,轻拭浮灰,翻开那本叫做《楚辞》的单薄小册子,在夏日清晨的凉风中默然而读。于是,心情被一行行华丽的文字惊醒,记忆的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关于先生的挽歌于是便在思绪里飘荡起伏,恍惚之间闻到一股淡雅的芬芳,那是被遗忘的香草的气息。

在2303年前的今天,先生纵身一跃,完成了生命的升华。不会像楚国的旧贵族那样对你冷酷无情,宽容的汨罗河水在先生的眼里此刻犹如母亲般温柔,于是就让这和你的思想一样清洁的河水包围着,在思乡的梦境中沉沉睡去了。远处,摇橹飘然而去的渔父且歌似哭着,而先生的心却早已回到了那个巫祝之风盛行的国度,那才是你的家乡呵。

家乡,何处才是你的家乡呢?自从而立之年被放逐,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故国,踏上了长达19年的旅途之后,先生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可是脑海中关于家乡的印象却也模糊起来。那个曾经在七国中拥有着最大的国土和最锋利兵器的国家,那个有着浓浓巫风和各种香草的田园,真的曾经是孕育过自己的故园吗?当我的眼睛从先生的文字掠过,穿越千年的时光似乎看到了先生那疑惑的目光。搔搔头上的白发,看似坚强的先生,每每午夜梦回内心里却充满了疑惑。家乡呵,熟悉又陌生的那片土地,养育了又抛弃了我的那个地方呵,真的是我的家乡吗?

将疑问都写进文章吧。先生文思敏捷,一行行的文字便在这颠沛流离的旅途中形成了。可是当给这些文篇命名的时候,先生你又不禁惑然了。向谁提问呢?谁又能解开心中的困惑呢?无法命名的文字,正如先生那无法命名的人生一样。鼓足了勇气思想,还是质问上苍吧,经历了一次次的心灵煎熬的先生,最终给自己的文字写上了大大的标题,《天问》。

人生的悲剧在于无法重复,可是,经过了两次的流放,先生体味到的人生则更加痛苦。虽然无论是从郢都到陵阳,还是从陵阳到荒无人烟的南夷溆浦,一路江水清澈花草茂美,可是先生的心情总是沉郁的。敏感的思维触觉总是在不经意间活动着,放飞的思绪总也绕不过人事和回忆的纠缠。昔日围坐在自己身旁的公族子弟们,那些昭,屈,景三姓贵族的后代们,很多还是喜欢听先生讲文论艺的。年轻的心总是那么彼此相似,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被汹涌的激情燃烧着。有无文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有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忱。在你的弟子里面,宋玉的文采算是最好了,每次和这个英俊的弟子谈诗论文时心情总是曼妙,顾盼飞扬的神情让周围的侍女们歆慕不已。和志向相同的人畅谈,想出计谋力图使国富民强,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楚怀王的信任,能够施展胸中的抱负,那段岁月真的很让先生怀念啊。

可惜,被谗言包围的总是意志不坚的君主,易受宠信的总是卑微迎合的小人。自从先生力主新政,主张对内实行“举贤才”与“循绳墨”的政策之后,被疏离和流放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因为先生的新政让当时楚国上层旧贵族的权益遭受到损失。真理虽然留存在先生心里,可是世俗的权力却掌握在与你相对的大部分人手中。于是,时代抛弃了你,历史选择了你。当时人刻意要把流放的你遗忘,而如今在历史之书上写的名字,却只有先生一人。

《离骚》,《九章》,《天问》……一篇篇读下去,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先生,在江边失魂落魄地游荡,口中却吟诵着如香草般美丽的诗句。至于这些文字有多少可以流传给后人,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楚辞》里面除了《离骚》和《天问》,大多数文章都系后人所著,汉代的文史官托先生之名写了《九章》,但这也表达了世人对先生的追怀之情。文学上的成就,又岂是数量的多少来决定的?短短《离骚》374句,2477字,却让先生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一开中华古典浪漫主义之先河。而且,能够被历史铭记住,这已经先生是很大的幸运了。即使文章不能流传后世,即使历史长河洗尽先生姓名,但求丹心一片,哪管他日后史书如何书写?

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己。在这个激情不再的年代里,提及往事似已与时局不合,但我执意要写些文字,来缅怀两千年前的先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写给严子陵的这句话,此刻最能表达我的心情。

仔细思考当下,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而已。因为,在这个时代里,先生已经不可能被理解。两千年前,就有渔父发出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声音,我们又怎能奢求两千多年后的世人,对先生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呢?先生的精神早已丢失,道义和精神上的坚持早已摒弃。先生死了,精神也死了,剩下的只有世人的集体狂欢和早已丧失意义的怀念。

我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2008年6月5日晚,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节目《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晚会端午篇》主题晚会在湖南长沙上演。晚会上有学生诵读,有歌星献唱,有名人开讲,热闹的场面沸腾的人群鲜艳的衣着让这个属于先生的节日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闹剧时间。刻意的记忆其实也是对过去的一种遗忘,更何况打着回忆的旗号私下里做其他的举动呢。策划人眼中这只是一期节目,明星眼里这只是一场演出,孩子们眼里这只是快乐的节日,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缅怀的兴趣。真正的主角是先生,可是面对着现代人的集体精神撒娇和梦游式的无意识行为,先生也只好躲在时间的铅幕后面,强制性地被包装起来,扮演一个普通的看客而已。这是先生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谁能够理解你呢?只有陆游,杜甫,李清照和南唐后主这些人,这些曾经亡国的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情总是在历史的重复当中重合和加深,也唯有失去过家国的人才能体会先生的心情。可惜的是,在秦淮河边有感伤国事的文人墨客,却也有着更多唱着艳曲的青楼女子。历史并没有在进步,历史只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当世,先生注定不可能被理解,只能被刻意的遗忘。包括知性的现代文人,也无法和先生做到完全切合,体略先生两千多年前的心境。

余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对待祖宗遗产的态度,比一个民族祖宗遗产的丰富与否,更能表现出一个民族文明的程度”。在《上海文学》2008年第6期上的《美国老杜》那篇文章里可以看到,连美国人都已经向我们开始提出意见了,“故宫博物院……不要总是卖塑料项链木头珠子玉粉首饰等廉价纪念品,更不要让比萨饼咖啡屋等西方餐饮在故宫驻足……要有高雅的文化品位,不要在大观园这些地方弄些套圈儿,射箭,电动玩具来煞风景。”就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来说,难道几千年流传下来,到我们这里剩下的只能是吃粽子,划龙舟,以及劳民伤财举办什么文化晚会,劲歌热舞地热闹一番了吗?中华传统文化诵读这样的活动,难道不是应时造作的文化闹剧吗?我敢肯定,关注传统文化的人还没有比关注自己家孩子能不能上这个诵读节目的人要多呢。脱去了金钱名利的外衣,中国的传统节日就剩下一具失去了精神的空壳。

被遗忘的香草,会有很多种。而我们祖国花园里的花草又似乎太多了,偶尔遗忘几株,应该也不必太过于在意。只是某些时候,在有良知的人们心中,也会有隐隐的创痛。这个令人伤痛的病因,名字就叫做文明。

2e1de7c8272844e7bf22eaae8b7150a7.jpeg

以上文字来自QQ空间的日志。年轻时的稚嫩文字。